瞄准线下流量 便利店逆势增长 创新的洼池水多深?

时间:2017-07-10 12:11:41
中国事件营销网

 编者按:马云提出的“新零售”无疑给处于转型阵痛中的零售业一剂猛药。

瞄准线下流量,打造便利店中的“奢侈品店”

“便利蜂”的门头是橙底白字,标识是橙色蜂巢状的“B”字母,门店面积约为100~200平方米,店内有中餐、关东煮等热食,与一般便利店不同的是,其店内还有较大面积的独立用餐区。

一份土豆牛肉,10块8毛钱,番茄虾、玉米排骨等硬菜也是同样的价钱,便利蜂的每日菜单已成为五道口白领们每日的工作外的最大期待。这样不差钱的作风,会让人疑惑,便利蜂到底怎么赚钱?

有别于传统便利店的新玩法:便利蜂推出完全自主开发的APP。目前便利蜂APP承载的功能主要有四个:线上支付、线下自助购物、线上购买后自提、送货上门。

“便利蜂”的创始人团队是以王紫为首的前7-Eleven管理层,离开7-Eleven后,该团队开设过邻家便利店,2016年底,他们开始孵化“便利蜂”,创业之初就积累了3亿美元的融资,并计划好了30个亿预算复制出10000家门店。

便利蜂引发的零售业务终端效应很有趣,布局线上线下一体化、前期烧钱买流量,刷体验度,这显然不是传统便利店的玩法。

新零售,便利店转型的一剂猛药

半年前,马云提出的“新零售”,无疑给处于转型阵痛中的零售业一剂猛药,越来越多在线业者“杀入”实体零售。

除了阿里零售通、京东新通路等巨头,其他还有惠民网、掌合天下、进货宝等,像庄辰超这类互联网人离场后再次出发的阵地,更多BAT开始涉足零售市场。

再来看看国内的便利店市场情况。目前,国内的便利店主要包括罗森、7-11、全家等外资店,大润发旗下的喜士多等大型商超迷你店,还有便利蜂、美宜佳等260多个本土便利店品牌。

波士顿咨询发布的《2017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显示,中国连锁化品牌便利店门店数量已经接近10万家,销售规模1300亿,2016年增速达到13%。

在日前商务部发布的《中国便利店景气指数报告》指出,2017年一季度便利店景气指数为72.2,高出荣枯线22.2,体现出从业者对行业发展趋势总体持乐观态度。

新型便利店,是否赶上了风口?

如今,便利店俨然是零售行业的“新贵”姿态。可在新零售概念下的便利店,是否真的赶上了风口呢?有三大维度可以参照。

1. 人均GDP——便利店行业的发展轨迹与人均GDP有着密切的关联,人均GDP在5000美元的水平时,便利店的业态出现,人均GDP超过10000美元时,行业进入爆发期。

国外的经验显示,人均GDP处于5000到10000美元之间时,便利店形态与顾客需求开始结合,行业呈现迅速成长的发展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4年我国人均GDP为6885美元,2015年为7290美元,2016年为7900美元。不难看出,中国便利店行业正在经历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2. 门店密集程度——业内通常认为每3000人能够支撑一家便利店。

业内通常按每3000人能够支撑一家便利店估算:在1.2亿人口的日本遍布了5万家左右便利店,在3.2亿人口的美国也有15万家左右,但在13多亿人口的中国,抛去街头巷尾的夫妻店不算,只有不到3万家,中国便利店发展正处于1990年左右的日本水平。

截至2016年底,上海平均约2590人就有一家,可谓出门即见,其中有61.4%的便利店是24h营业。而北京市则平均7185人一家便利店,且24h营业的只有35.8%。

3. 移动支付社区生活——移动互联的生活便利。

全家副总经理朱宏涛认为便利店的业态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4小时营业时间的便利;第二阶段——随时可得的商品的便利;第三阶段——移动互联的生活便利。

尼尔森调查显示,目前消费者使用手机购物概率达81%,随时随地下单是移动端购物的最大优势。与传统的便利店相比,新零售概念下的便利店通过APP端将线下的消费行为转移到线上,同步将线下的流量集聚到线上,培养消费者高粘度的消费习惯。

便利蜂的出现,连接线上线下和物流的新零售,可以称得上是对传统便利店的一种帕累托式改进,是中国便利店行业在实际发展中的有力尝试。

成本破局 宾果盒子,无人便利店

文章到此并没有结束,笔者还发现了一些更好玩的便利店新模式。

宾果盒子,又被称为中国版Amazon Go,值得注意的是,Amazon Go去年底的零售诺言还没有兑现,这个主打“无人便利店”宾果盒子就抢先在上海落地了。

缤果盒子前身是广东O2O水果电商缤果水果的转型创业项目,后得到了欧尚中国和高鑫零售(大润发母公司)的投资。

成型后的项目是为高端社区居民提供更高品质的生鲜及便利服务。创始人陈子林,拥有多年IT及4A广告公司高管经验。联合创始人是陈卓彬,拥有多年的线下运营及供应链管理经验。

从技术角度出发,宾果盒子和Take Go都属无人零售,其技术基础是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深度学习等技术,让消费者体验到空手而来、推门而入、全程无阻、满载而归的自由购物的体验。

宾果门店分为中号和大号两种型号,分别为12.48平方米(4.8米×2.6米)和15.6平方米(6米×2.6米)。便利店内部陈列的货物比传统的便利店少,主要是保质期较长的食品、饮料、酸奶和一般日用品。每家门店的日均营业额稳定在3000元,加盟规则延续了711等便利店经典对赌收益分配。

在近日颁布的《中国便利店景气指数报告》中,行业管理者对行业销售增长、主营业务利润以及营商环境等方面信心充足,但对主营业务成本和总体费用等方面表示担忧,特别是店租、人工费用等方面的成本。宾果盒子在这方面恰好可以规避未来便利店发展的瓶颈。

模式创新 自贸区便利店

在北京海淀区的一家全时便利店旁,一家名为自贸区新零售的便利店正在装修中,经过询问得知,其背后依托的是中国目前“1+3+7”共计11个自贸区的大格局。

区别以往的跨境电商线下体验店和自贸区批发业务,自贸区便利店更像是自贸区的触角平台,将众多进口商品直接拉到国内消费者身边。

这种逻辑和国内已有的万通电商新零售模式很像,这个跨境电商平台通过连接外国奢侈级高端品牌和消费者,以消费者认购+品牌进口商认购+外国品牌定制生产+自贸区认购进口+消费者种子用户培养+明价交易模式,规避了传统进口信息不对称、高库存等问题。

自贸区+新零售便利店的模式在万通模式上更近一步,它不仅提供了跨境购物的线上可能,还拉近了社区购物的距离,极大丰富了消费者日常购物的选择。

在走访当日,自贸区便利店还在简装中,货品还没有摆上货架,对于这一便利店的线下体验,笔者将会持续追踪。

结 语:

对于国内实体零售行业而言,近一年来充满阵痛,在笔者截稿之时,年销180亿、连锁百家的新一佳超市宣告正式进入破产清算程序。

寒流中,坚挺的便利店引人关注,新零售逆市上扬,在运营数据和景气指数上令人信心倍增。便利店受资本亲睐,投资方不仅着眼于线下业务的在线价值以及移动支付社区的未来前景,还有移动支付和人工智能的技术应用。

除此之外,小小便利店如此受欢迎,消费者的“消费动机”也不容忽视。便利的距离、美好的产品、舒适的环境,这轮消费升级更加“稳准狠”。

试想一下,工作到晚上9点的白领下班后想买一瓶16.8元的果汁犒劳自己,顺便憧憬一下未来的生活,不去楼下的便利店,难道还得去家乐福和大妈排队吗?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