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创业板市值龙头,被誉为“农业中的华为”
温氏成为年营收过百亿,市值超千亿的企业巨头,被誉为“农业里的华为”。
一个8000元起家的养鸡场发展成为规模超500亿元上市公司,不仅造就企业内上千名千万富翁,而且让曾经以农耕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民年收入相当于城市中产阶级水平……温氏股份创造了农业产业发展史上的一个传奇。
温氏股份披露的2016年年报显示,公司去年出栏生猪超过1700万头,实现营收593.55亿元,净利117.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3%、90%。身为传统行业的畜牧业能实现利润过百亿,这一业绩足以令不少上市公司汗颜。以市值而论,温氏股份高居创业板龙头,其市值超过1200亿元,高于创业板市值第二名蓝思科技约300亿元。
一个以养猪、养鸡为主业的农牧公司能够有那么大的产值和影响力,撑起温氏股份庞大商业帝国背后关键因素是什么?又是什么力量驱动温氏的快速发展?温氏的成功之道又是什么?
1温氏传奇
温氏的发轫要追溯到半个多世纪以前。
34年前,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广东省新兴县簕竹镇。那一年,回乡务农的温北英带着儿子温鹏程以及同村的温氏本族一共8人,各自出资1000元,按“七户八股”的方式创办簕竹鸡场,“温氏传奇”由此开始。
像全国绝大多数地方一样,当年的簕竹镇几乎家家养鸡。由于簕竹鸡场在当地是第一个规模较大的养鸡场,颇有名气,村民纷纷慕名前来购买鸡苗。后来,村民们渐渐觉得自己去县城跑买卖太麻烦,不如委托簕竹鸡场代购饲料、代为卖鸡来得划算。善于思考的温北英意识到,商机来了。
当时,温北英大胆提出“场户结合”“代购代销”的方法,与周边的农户展开合作。正是这个建议,直接催生了“公司+农户”模式的雏形,并带动鸡场经营效益明显提高。数据显示,1986年,公司总产值为36万元,1988年就飙升至235万元,养鸡利润也由1986年的5万元上升到37万元,公司股东均跻身中国农村第一批“万元户”之列。
1989年,国际形势、国内市场发生巨大变化,簕竹畜牧联营公司也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一方面,企业挂钩的农户增多,肉鸡的数量猛增;另一方面,肉鸡销售市场低迷,价格下跌,如果按照“代购代销”的办法,虽然可以保住公司的利益,但农户利益必然受损。在利益的考量面前,温氏果断决定把原来的“代购代销”变为“保价收购”,此举不仅保护了农户的利益,也保住了农户与公司合作的积极性,从而稳固了“公司+农户”这一经营模式。
“公司+农户”模式为温氏股份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之后的几年里,温氏股份一路高歌猛进,1994年,销售额破亿元,广东温氏食品集团应运而生,成长为一个区域性品牌。
此后几年,以“公司+农户”的“温氏模式”为“剑”,温氏股份向全国“开疆拓土”,广西桂林、福建莆田、江苏太仓、湖南宁乡公司纷纷成立。之后,又重点开拓华东、华中、西南三大区域市场,形成了环海(江苏、福建、广东、广西)和沿京广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两大带状集群,一个超级农业养殖航母悄然崛起。
也是在这段时间里,温氏股份开始探索从“专养一只鸡”到“再养一头猪”的战略转变,温氏踏着时代的节奏进入了高速成长期。1997年,集团开始涉足养猪业,该战略复制了“公司+农户”的模式,扩张速度极快;1998年,温鹏程当选董事长后,温氏利用“公司+农户”的模式优势大举扩张,先后落子于福建、江苏、广西、湖北、浙江、四川、海南……养殖规模、产值均大跨步增长。1999年,温氏股份上市肉猪仅7.75万头,到2013年已突破1000万头,肉猪上市规模跃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养猪业从此成为温氏股份整体业务增长的又一重要支撑。
战略是一种选择,只有大市场才能孕育大企业,而农业无疑是一个大市场。可以说,能够准确抓住时代“风口”,是温氏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2科技加持
从战略上看,温氏堪称最早在中国打造以养殖业为核心、全产业链经营的企业。不过,繁盛之中,还是有潜在风险滋生。
温氏之后,“公司+农户”商业模式在传统农业产业内迅速普及。但是企业无法实现对农户的全天候监控,食品安全难有保障。可以想象,一旦发生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百亿温氏也将不复存在——悲剧终归没有发生,这可能得益于二代掌门人温鹏程的“技术狂热”。
在学界有一种声音,这家最传统的企业,本质上是高科技公司,是互联网公司。
乍听让人难以置信。事实上,温鹏程曾用286电脑做局域网,使用386电脑做服务器。
在一次公开采访中,温鹏程曾透露其野心:利用农业大数据提供“即时决策”上的便利;基于物联网、“互联网+”,对整个业务做到360度无死角监测;同时,温氏也会对电商进行探索研究。
2005年,借助第三方,温氏在行业内率先启动ERP平台化,对集团财务、养鸡、饲料、养猪、药品销售实施信息化管理。受益于温鹏程投入巨资建设的规模逾百人的IT技术团队,以及数个规模庞大的云服务数据中心——2011年,温鹏程甚至推出了行业内“独一份”的物联网研究院。
统计显示,近年来,温氏股份累计获得国家授权专利184项。目前,温氏股份在家禽育种技术、种鸡生产及孵化技术、疾病防控与肉鸡生产管理、饲料营养技术、食品安全保障、环保技术等方面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形成了强大的科技支撑体系。
“温氏股份的每一步都与科技分不开。很多人总结温氏的成功,都认为‘温氏模式’的贡献度最大。但模式是可以复制的,模式的背后是公司强大的科技支撑体系,这才是温氏股份的核心竞争力。”温氏股份首席执行官温志芬称。
以成本控制为例,比如饲料,这是养殖成本中占比最大的部分,由于温氏研发出好的配方与配比,每吨饲料较市场平均价格可节约50元至100元;比如,依托品种改良和先进的养殖技术,温氏肉鸡、肉猪质量比传统品种好很多;又比如,温氏很早就解决了养猪的粪便污染问题,利用生物降解技术实现零排放。
在温志芬看来,温氏股份经历的几次“生死劫”,都是科技“救了主”。“过去几年间,各类疫情不断伤害中国养殖业,但我们总能转危为安。比如,流感袭来的时候,集团子公司研发的生物疫苗不仅保证了公司自身的安全,还支援全国养殖业。”
2012年,带有温氏标签的物联网控制器下线,成本仅为2000元/套;对畜禽栏舍环境、饲喂、清粪等情况可以进行智能化识别与控制;每一个农场的温、湿度、喂食、采光、通风、喷雾等都可以实现即时监控、指挥。
这些案例,只是温氏科技兴企的缩影。
早在1992年,温氏就与华南农业大学动科学院开展技术合作,从此便与科技结下了不解之缘。目前,除华南农大外,公司还与中山大学、中科院广州分院等近30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紧密的产学研关系,“产学研”相结合推进技术创新已成为温氏股份的一大法宝。
敏锐的资本市场很快就捕捉到温氏革命性的跨越。
在“公司+农户”模式下,温氏利用农民自有宅基地发展养殖,以当前规模计算就节约了上千亿元投资;如能再向水平参差不齐的农户提供标准化厂房、设备及养殖技术,温氏实际上变成“养殖业平台公司”,仅仅是向市场提供分布式养殖系统便可估值又一个千亿元。
拥有30多年的积淀,两千亿元市值想象空间的温氏即将引爆资本市场。
32500亿元市值神话
事实上,温氏一直在寻求上市,融资、内部股财富变现的渴望从未减退。
第一次尝试是1998年。然而,“股东超200人”成为温氏通向资本市场的天堑,全员持股的大同理想遭遇现实尴尬。
2002年,温氏将新兴县养猪公司“华农温氏”改制为股份公司,并寻求上市,但因同样的“股东超200人”问题而搁浅。
2008年,温氏将动物保健业务拆分,组建大华农,改制后再次寻求上市,却遭遇暂停IPO。
2009年,温氏尝试借壳华农温氏上市,却第三次因“股东超200人”被拒。
2011年,大华农转而创业板IPO。
2012年,温氏与中金公司数度接触,商讨整体上市事宜,却第四次栽倒在“股东超200人”面前。
五次上市全部夭折——温氏年收入从几千万元增长到2014年的387.23亿元,生猪上市量从0增长到1 218万头,位居全球第二。温氏,一度被戏称为农林领域最著名的、最庞大的非上市企业。
转机出现在2013年12月16日。 证监会发布新规,温氏在整体改制为股份制公司后,可申请核准为“非上市公众公司”,再申请挂牌上市。
随后,温氏迅速向广东省股权托管中心申请公司股份托管。2014年9月,证监会认定温氏为非上市公众公司,一切上市障碍得以清除。
考虑到IPO排队的煎熬,2015年11月2日,温氏最终以吸并大华农的方式完成创业板上市。全员持股下的6 700多位温氏股东非富即贵,实现财富变现;其总市值曾一度达到2 500亿元,登顶创业板榜首。
4组织架构变革
温氏股份内部家族分散,共计有13个家族,其中以温鹏程家族和严居然家族影响最甚。梳理发现,温氏股份的股本结构较为分散,无持有公司股份5%以上的单一股东,各股东的持股数及持股比例均较小。
截至目前,温氏家族成员中,包括温鹏程在内的11人在温氏股份持股,合计持有公司6.07亿股股票,持股比例为16.74%,为温氏股份实际控制人。在董事会层面,温氏股份共计有8名握有“实权”的非独立董事,其中温鹏程在公司担任董事长,温氏家族成员在非独立董事中拥有4名席位,占到1/2,对于公司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形成决议,有重大影响。
另外,严氏家族在温氏股份的“影响力”也不容小觑。温氏股份总裁、技术总监严居然,以及严居能两兄弟,均在董事会担任董事,两人合计持有1.77亿股,持股比例达4.88%。
温鹏程毫不讳言,“温氏从成立那一天起,我们就是一个带有家族烙印的公众公司。” 温鹏程表示,正是因为如此,早期的温氏集团才被拒于资本市场之外,“但我们完全是以公众公司的方式管理,所以管理团队的成长和民主化,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虽然温氏带有家族烙印,但是管理团队的作用、决策的程序是非常科学、合理,而且高效的。”从2015年11月份整体上市后,温氏股份经过资本市场震荡,依旧稳坐成为创业板“第一股”宝座。截至6月16日,总市值为1224亿元。
在整体上市后,上述13个家族和个人身家已过亿,温氏创始人提出的共同分享财富观念变成现实。今年以来,温氏股份继续加大对股东的财富共享。根据2015年度的经营情况,温氏股份发布了《2015年度利润分配预案预披露》公告,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不少于5元(含税),合计派发现金股利不少于18.13亿元,同时以资本公积向股东每10股转增不少于2股,合计转增股本不少于7.25亿股。
不仅如此,温氏股份还启动了员工持股计划。2月3日,温氏股份披露称,该计划的资金总额不超过11.6亿元,参与对象包括本公司董监高管理人员,以及签订正式劳动合同的子公司员工,总人数达19097人。
5全产业链发力
温氏30余年来的持续成功,与其立足于时代的“超前”战略、“坚守主业,只做相关多样化”的战略不无关系。
温氏历史上曾把握住三大发展机遇:
改革开放后,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出,农民重新获得了土地使用权和经营权,有了生产积极性,却处于无组织的状态,温北英提出“整合零散农村养殖资源”的想法,率先用整合资源的思维开启农业养殖的新模式,从而诞生了公司+农户的模式,生产效率比基地养殖效率大大提高。在这个阶段,因为养殖模式的不同,以及温氏自主培育的优良品种等,和一些公司拉开了距离。
第二大机遇是2000年左右,完成猪的品种改良。此前,中国很多土猪饲料成本比较高,面对市场对猪肉的需求,要实现商业化种猪育种。温氏尝试了新的品种,能够实现成本低、产肉多、适应市场需求,成本大幅度下降。温氏成功将养鸡的成熟的“公司+农户”模式复制在养猪产业,温氏的养猪产业迅速脱颖而出。
温氏目前的战略机遇是环保机遇。一些中小型猪场达不到环保标准,但由于温氏之前的“公司+农户”模式正在升级为“公司+家庭农场”,从实力规模上,温氏有条件实现环保需求。温氏在家庭农场中推进环保治理系统:固液分离机、集粪棚、沼气池、沼液储存池、生物塘等现代化环保设施。在发展封闭式委托养殖模式过程中,温氏认为,发展经济不能以破坏社会生态平衡为代价,在鸡场、猪场等项目的建设中以环保为基础,保证畜禽粪便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污水排放达到国家标准。达到环保标准已经成为温氏与农户合作的基本条件。目前,温氏正向产业链下游延伸,并开展多样化业务。提出“以内部市场为生存基础,以外部市场为发展空间”的相关产业发展方针,向产业的上下游延伸,形成了以养鸡、养猪为主,以养牛养鸭为辅,以农牧设备、食品加工、实业投资、港口物流为配套的八大产业体系。
温氏股份作为国内养猪、养鸡“双料龙头”而被市场周知,但是相对少被知晓的是,其还拥有现代农牧装备、动物保健品生产、食品加工、金融投资等配套业务,打造出了一条清晰的全产业链。
另外,温氏股份的金融投资业务也比较“亮眼”。温氏投资成立于2011年,目前管理规模已有40多亿元。据介绍,温氏投资成立之初主要承担集团整体上市以及并购职能,近两年业务主要有两大板块: (1)股权投资方面,已经投了20多个项目,其中一家成功IPO,四五家排队IPO;(2)证券投资方面,主要是一级半市场的定增和二级市场的资产配置。其中,定增更看重企业内在发展,风险把控较好,目前无一例亏损。
对于养殖企业来讲,“猪周期”成为一道横亘面前的难题,每逢猪价大跌之际,养殖企业容易出现亏损。“投资业务可以起到平滑温氏的业绩作用:在2014年行业低谷中,公司的投资业务一度成为业绩的保障。”董秘梅锦方表示,更重要的是,金融投资板块能够为公司未来的发展比如并购重组、资本配置等提供助力。
6结语
以农业起家的温氏股份,创造了畜牧领域中的一个又一个“第一”。并跳出了单一农业企业的范畴,主营业务拓展至肉猪养殖、肉鸭养殖、兽药生产、乳制品生产、农牧设备制造、海洋养殖等多个业务板块,以养殖业务为核心打造了完整的产业链,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高效衔接并互相促进。
“公司+农户”、产业链经营一体化、员工持股、轻资产,固然是温氏股份做大做强的原因,但究其根本原因,是背后的强大配套支持体系,及其造就出的高效管理机制。从某种程度来说,这样的成功“不可复制”。
精彩推荐
-
中欧领导人共同宣布如期完成中欧投资
原标题:重磅!历时七年35轮谈判,中欧投资协定谈妥了!商务部:对标国际高水平...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什么提出强化反垄
原标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什么提出强化反垄断? 新华网(18.960, 0.28... -
上海、郑州等多地重大项目密集开工
原标题:重大项目密集开工 2021年稳投资路线图浮现 来源:经济参考报 ... -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速
原标题:人民币飙涨:六部门盘活 人民币境外使用范畴 1月4日央行、发改...